孩子悲观怎么办?可能是因为陷入“习得性无助

摘 要

  文|博士妈育儿说 对儿童来说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? 答案:自信心、兴趣和习惯,这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目标。浓厚的兴趣,才会有成长的动力;良好的习惯,才是成长的保障;但兴趣

文|博士妈育儿说

对儿童来说最需要的品质是什么?

答案:自信心、兴趣和习惯,这是儿童最重要的教育目标。浓厚的兴趣,才会有成长的动力;良好的习惯,才是成长的保障;但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自信心。自信心是基础。尤其中国的孩子特别需要培养自信心。

而如今的社会,悲观正在盛行,很多青少年就有抑郁的症状。悲观正在侵蚀孩子们活动与乐观的天性。

01悲观的定义

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。

由此可见,悲观并不是天生的,它取决于遇到挫折的时候对原因的解析,作为父母,正确的教育孩子,防止孩子对世界悲观的认识,使得他们可以享受乐观的人生是十分重要的。

02悲观的后果

悲观实际上一种心理防御习惯,这种习惯会给人带来很多方面的后果,包括情绪抑郁、退缩、较低的成就感,甚至不健康的身体。

关于习得性无助

习得性无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基于动物实验提出的。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,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,只要蜂音器一响,就给以难受的电击,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,多次实验后,蜂音器一响,在给电击前,先把笼门打开,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,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。

事实上,人类在面对自己认为无法控制的状况时,经常不努力尝试就直接放弃了。其实这种表现和上述实验中的“习得性无助”很类似。

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件事情上失败,那么慢慢地,他就会在这件事情上不再努力,甚至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,会破罐子破摔,有“反正我什么也做不好”这样的悲观想法。

是我们真的不行吗?

NO!

很多时候是我们陷入了“习得性无助”的心理状态中,这种心理状态容易使人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(比如聪明,天赋,运气等等等),由于这些因素是后天不可改变的,所以自然就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。破罐子破摔。

比如,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,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不漂亮等等。这也称为“固定型思维模式”。想要培养乐观的孩子,这种“固定性思维模式”一定要警惕。

让孩子习惯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、专注等个人可控的因素上,而不是基因运气这些不可控的因素,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帮助。

德维克的研究发现:如果学生认为智商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,那么他们比那些认为智商是固定不变的学生,成绩提高的要快。

因为如果孩子觉得只要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能力,孩子就会有更大的学习动机,这样就更愿意在学习上多花时间。

03在防止孩子悲观的过程中,父母可能做错这三件事

发展心理学理论表明:学龄儿童已经开始思考因果关系,他们对为何成功、为何失败发展出了一套理论。他们对为何成功为何失败的理解直接影响他们是悲观的还是乐观的。

悲观是可以改变的,关键是改变人们面对失败时所陷入的错误思维习惯。

在防止孩子悲观的过程中,父母可能做错这三件事:

1. 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肯定

在孩子某方面表现不好的时候,有些家长怕影响孩子自信,不切实际的肯定孩子。

比如孩子明明这场球赛表现得不好,孩子下场后很失落,但家长却说“你真的表现很好,你在这方面很有天分呢”!孩子不是傻子,孩子也会将自己和别人比较,他很清楚自己的表现,因此,这些言不由衷的称赞对孩子的自信丝毫没有帮助。

2. 对于孩子能力达不到的事情,父母包办代替

比如孩子正在拼拼图的时候,遇到了困难,拼不下去了,非常懊恼,有些家长怕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,赶忙出手相助,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帮孩子拼好。

这种做法其实在告诉孩子,当你觉得事情有难度自己可能无法完成的时候,你就直接放弃然后来找别人来直接解救你。而且这会让孩子感觉到,失败是一件不好的事情,时一个灾难,我应该避免失败的出现。

孩子有可能会更加惧怕失败,从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得退缩不自信。

3. 当孩子自我否定时,家长没有正确解释原因

孩子遇到挫折时,很容易放弃,可能会有“我就是很笨”,“这件事我总是做不好”,“我从来都不会成功”等等的想法。

这是孩子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对自我的全盘否定,肯定是对于自己不恰当的评价,家长对于这种不恰当的评价应该及时的干预,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,以及修正孩子对自己全盘否定的评价。比如通过孩子的以前成功的经历来告诉孩子“你并不是从来都不会成功”。

悲观的来源其实就是错误的思维定势,乐观是可以习得的,家长的影响尤为关键,尤其是对于学龄儿童。把悲观改变为乐观,是家长应该努力做的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